2020-01-16 来源: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
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,
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
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,
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,
更是“天人合一”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。
太和门、
熙和门、
协和门、
太和殿、
中和殿、
保和殿、
永和宫、
体和殿、
颐和轩、
……
正是“和”的气韵,
才成就了紫禁城中正和雅的大美。
《礼记·中庸》中记载:
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,
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
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
……
古人以“和”之道创造出了无数动人美物,
细细欣赏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每一件藏品,
不难从那些精美工艺品上看到祥和圆融之美,
这也是东方艺术所追求的境界。
天地合和,六合如意
如果说“和”是追求一种境界,
那么“合”就是达到这一境界所采用的方式。
“天地合和,生之大经也”,
为把这一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
化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
故宫博物院致敬传统美学的匠心之作:
荷包口红
应运而生。
荷包口红纹样汲取传统文化中
“天地和合”之灵感,
用玲珑精美的“荷包”寓意“和”,
也含有“和和美美”、“六合同春”、
“六合如意”的殷切美意。
故宫博物院藏
清·陈枚《月曼清游图之碧池采莲》
图片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
古人佩戴荷包(香囊)的历史,
可追溯至先秦时期,
荷包兼收纳、装饰、礼赠、传情之用,
更为古人服饰礼仪平添了浓厚的仪式感。
至明清时期,荷包工艺日趋考究,
集织造、刺绣、串珠、
累丝、编绳等多种技法之大成,
故有"寸缣之幅,意扬千里"之说。
故宫博物院藏
明·朱瞻基《行乐图卷》局部
画中的随从随身都佩戴着同样形制的荷包
图片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
清代的《旧都文物略》中有记载:
“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,
压金刺锦,花样万千”。
飘逸云朵、奇异仙草、
花鸟鱼虫、飞禽走兽……
古人将自然美景、
瑰奇想象都化作生动纹饰,
用刺绣定格在荷包上。
图案精美,寓意美好。
养心殿后殿东次间陈设
图片源于《明清宫廷家具》
龙床内侧四周悬挂荷包等吉祥物件
故宫博物院藏
清康熙·吉服带及所系活计
图片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
以清代的礼仪规制来说,
男子的荷包佩挂于朝服、吉服、